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军的飞机成为了我军的重大威胁。即使国民党的空军也无法与日军的空中力量抗衡配资行业四大巨头,日军的空中优势让它成为了敌人的一大利器。
1937年,陈锡联带领769团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,成功夜袭阳明堡,摧毁了24架日军飞机,极大地削弱了敌方的空中优势。这一行动不仅震慑了日军,也为我军在抗战初期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优势。
陈锡联,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,三岁时父亲去世。为了生计,年仅七岁的他便开始在地主家放牛。尽管他曾做过长工、放牛等劳作,日子依旧过得艰难。在这些贫困的日子里,陈锡联意识到,自己所遭受的苦难,大部分来自于地主和政府的压迫。
展开剩余88%从那时起,他便明白,只有推翻地主阶级和代表其利益的政府,才有可能改变老百姓的苦日子。
1928年,革命的浪潮吹到了他的家乡,受大革命影响,他接触到许多先进的思想,并开始思考自己的革命道路。他认为,改变贫苦百姓的命运,必须通过革命,只有推翻压迫人民的政府,才能改变现实。
于是,他决定加入革命队伍,成为了儿童团的成员。虽然儿童团的活动相对简单,主要是送信、跑腿等工作,但每次打土豪时,陈锡联都会参加。1929年,当红军经过家乡时,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军队。
当时年仅14岁的陈锡联还是个小小的“红小鬼”,但他的表现非常出色。无论是冲锋陷阵,还是在艰苦环境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坚韧,都让他脱颖而出。尽管平时不太说话,但一到战场上,他便如同变了个人,英勇无畏,令敌人感到惊讶。
由于表现突出,陈锡联迅速获得了上级的青睐,从排长、连长一路晋升为营指导员。
1934年10月,红四方面军为支援中央红军北上,策划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。在这些战役中,陈锡联带领部队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,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华。随后,他随部队西渡嘉陵江,成为红十师的师长,开始了长征。在长征过程中,红四方面军面临极大的困难,三次穿越雪山、草地,每一步都充满危险,但他们最终突破重围,成功到达了陕北。
然而,作为军中赫赫有名的“三陈”之一,陈锡联的起步并不高。
1937年,经过长时间的谈判,国民党最终同意给予陕北红军一个军三个师的编制。国民党之所以做出让步,是因为当时全面抗战已然打响,正面战场损失惨重,尤其是平津战役的相继失利,让蒋介石不得不松口。
不过,蒋介石的初衷并不完全是为了联合抗战,而是希望利用我党牵制日军,为自己争取喘息的机会。然而,我党并没有单纯地成为炮灰,反而抱着必胜的信心与敌人作战。
1937年8月,随着改编工作的完成,我军奉命前往山西前线抗日。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385旅769团的团长,随即参与了忻口会战。虽然他带领部队参战,但由于战局胶着,未能对整体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。然而,在忻口会战期间,陈锡联注意到,日军的飞机频繁从附近的天空掠过。
他细心观察,发现日军的战斗机油箱有限,通常是从最近的机场起飞,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机会。他通过侦察兵的细致工作,确定敌军机场的位置——阳明堡,离他们仅五里之遥。
陈锡联意识到,这是消灭敌人飞机的绝佳时机。尽管我军没有空军,只有步兵,而国军的空军数量也远不及日军,但陈锡联凭借敏锐的判断力,决心行动。
他亲自布置任务,带领部队悄悄渡过滹沱河,发起了针对阳明堡的夜袭。这一行动出乎敌人预料,敌军在一片混乱中试图反击,但我军的突袭非常成功。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激战,陈锡联率部摧毁了敌人机场内的24架飞机,并歼灭了100多名敌军。
陈锡联立即向师部报告了这一胜利。刘帅得知后,对陈锡联和他的部队给予了高度评价,并将战报上报党中央。消息很快传到蒋介石耳中,初时,他并不相信我军竟能摧毁敌人的飞机。毕竟,我军没有飞机,也没有反飞机的武器,如何能炸毁敌机?
然而,卫立煌随后亲自发电报确认了战况,报导称,尽管我军损失约三十人,但摧毁了敌人24架飞机,击毙敌人100多名。这时,蒋介石终于相信了我军的胜利。
蒋介石感叹不已,表示我军步兵能击败敌人的空中力量,这简直是一个奇迹。与其他国家相比,二战期间没有任何军队像我军一样,用步兵摧毁敌机。即使是蒋介石,起初也无法理解这场胜利的意义。
战后,蒋介石向陈锡联发电报表示嘉奖,并给予两万块大洋的奖励,这笔奖励令其他部队十分羡慕,也让陈锡联的名字迅速在全军中传开。他的战功为他赢得了军中的声誉,随后,他逐步升职,最终成为359旅的旅长。
在解放战争中,陈锡联逐步赶超“二陈”,成为纵队司令,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尽管在战功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,但每当回忆起这场夜袭阳明堡的战役,老将军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。他怀念那些为胜利付出生命的战友们,遗憾的是他们未能亲眼见到新中国的诞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明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